我们应当怎样看德国
摘要
欧债危机后,德国经济发展稳健。通过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持续打造制造强国与贸易强国。鼓励工业创新,持续推进制造强国转向智造强国。在推进欧洲一体化遇到困难挫折后,德国强调加强与中国务实合作,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努力实现欧亚互联互通和对接合作。中德合作正在成为国际合作共赢的典范、世界经济增长的稳定器。
德国是欧盟核心区国家、世界第四大经济体,也是中国的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国。德国总理默克尔先后12次访华,中国领导人也多次访问德国,两国关系日益密切。德国是马克思、恩格斯的故乡,是康德、爱因斯坦、贝多芬的诞生地。德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社会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制度的国家,在科技、教育、医学和工业等方面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德国仅有8000多万人口却创立了世界2300多个著名品牌,是名副其实的制造强国与贸易强国。
稳定欧洲经济的定海神针
德国素有“法治国家”的美誉,有着完善的财政法律体系和金融监管体系。《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对德国联邦、16个州和12291个市政府的公共开支、税收立法权、税收分配、财政补贴和财政管理都作了明确规定,政府需要严格遵照基本法执行,从而保证了德国财政平衡状况保持良好。在货币政策上,为防止马克恶性通胀的历史重演,货币政策也一直保持稳健。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爆欧债危机,欧洲各国的赤字率和债务率双双突破国际警戒线。英国、西班牙等国深陷危机,欧洲中央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金融稳定理事会展开救助,欧洲其他各国也都采取措施救市。德国也因为救市导致赤字率、债务率超过警戒水平。在各国还不能自拔之时,德国很快回归常态。其原因在于德国在欧债危机中持续坚持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加强对金融监管、法律约束和风险控制。为推进实体经济快速增长,从法律上严控房价,严格财政纪律,严控资产泡沫,确保各类风险有效控制和化解。
德国是以制造业为主的实体经济。德国金融素以全能银行为主导,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严控追逐高利润的金融及房地产业。德国主要依靠制造业发展,对利润虚高的土地财政、房地产等不仅不支持,而且还要受到严格监管和违法制裁。欧债危机初期,爱尔兰、西班牙等国因房地产泡沫破灭很快倒下,而住房自有率并不高的德国不但没有出现房地产泡沫,反而因制造业等实体经济持续发展成为欧洲经济的稳定器。
德国对于财政支出控制非常严格,并将其写进了德国基本法之中。德国一直严守财政纪律,量入为出,加上有效的互助机制,因而德国各联邦州市财政总体保持良好。在欧债危机中,德国一直敦促包括希腊等欧元区各国,要消减财政开支、严肃财政纪律、严控财政支出。正是因为严格财政法规和严肃财政纪律,才使德国能够平稳度过数次债务危机和金融危机。
制造强国地位持续巩固
自20世纪以来,德国的汽车、机械、电子、化工业等在欧洲乃至全球都具有核心竞争力。进入21世纪后,德国通过工业4.0筑牢智造强国和制造强国地位。为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优先布局、占得先机,2013年提出德国工业4.0,今年2月发布《国家工业战略2030》,旨在扶持重点工业领域持续发展,保证工业的世界领先地位。
德国工业4.0是一项旨在支持工业领域新一代革命性技术的研发与创新的顶层设计。来自政府部门的数百位科学家共同提出并由德国联邦经济和能源部、教育和研究部等共同领导。这一平台吸收159家机构400位科学家,组成世界上最广阔的政、产、学、研、协工业网络体系。德国金融业积极适应、顺应、支持工业4.0的智能工厂、智能制造和智能物流三大主题,德意志银行全力推进金融科技发展战略,倾力打造数字化平台化银行,通过核心业务的数字化、流程再造,构建数字化生态体系。德意志银行成立了“数字工厂”,在英美德成立金融科技实验室,运用人工智能和区块链技术实现多银行聚合,把万物互联理念融入各项业务之中。
德国制造业的领先地位与德国的社会制度、顶层规划、科技创新、企业治理、教育体系等密切相关。德国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就逐渐摸索形成了有别于美国的自由市场经济模式 ,其核心要义就是市场与政府精诚合作,充分发挥市场竞争的作用,从而使德国经济迅速崛起。德国从2006年开始就先后制定《德国高科技战略》《德国2020高科技战略》《德国2025高科技战略》《国家工业战略2030》等,有序进行顶层设计,强力推动目标实现。德国强调要以科技创新赢得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德国政企在科技创新和研发方面具有高度共识,有一套完整的从专利到转化的机制,有力保证德国制造在智能制造、智能工厂和数字经济、人工智能时代继续保持领先地位。企业实行包括劳资公决制的双层治理模式 ,劳资稳定有助于鼓励创新和工匠精神。股东会选举非股东的职工任职监事会,通过监事会来监督管理层以图在企业治理中兼顾短期利益和长远发展。面临危机时,企业可以减少用工时间,政府又给予补贴帮助企业共度时艰。由于专注发展中小企业成长出众多隐形的世界冠军。双元教育体系保证制造业领先。德国不仅有高水平的高等教育,更有全国培养体系完备的职业教育,为先进制造业输送源源不断的专业人才。德国完善的培训体系不仅包括岗前培训、岗位培训和转岗培训,更有成熟的学徒制。不培养学徒的德国企业要缴纳学徒税。保质保量的人才培养与人力资源储备为制造业领先起到重要支撑。德国人根植于内心的严谨理性、精益求精、依法守法、国家利益至上、哲学思维方法和科技创新意识,是打造制造强国和贸易强国的人文因素。不断传承的工匠精神与崇尚社会秩序的民族性格,使得德国可以通过法律和制度建设来保障制造业保有活力。
强力推进欧洲经济政治一体化
德国一直致力于欧洲一体化。创建了把经济效率、社会互助和团队精神结合在一起的莱茵模式。大力推进欧共体、欧盟、欧元等财政和政治联盟。正如德国前总理科尔所说“对世界化的回答就是建立大欧洲”。
欧洲是世界上面积最小的洲,却分布着45个国家,以12.5%的人口占有世界产出的33%,成为世界人口密度最大和最富有的洲。经过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之后,欧洲的世界经济中心地位被美洲取代。雅尔塔体系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全球划分为两大阵营,将德国分为西德和东德,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意欲重建欧洲并使欧洲加速分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第一任西德总理阿登纳认为,单一欧洲国家的经济范围小,力量薄弱,唯有合并为一个共同的经济区域,欧洲国家才能与世界其他地区竞争并保持竞争力。德国以35.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产出数百位诺贝尔奖得主、数千个世界品牌。无论从经济、贸易还是政治角度看,相比其他欧洲国家,德国都有将欧洲作为其利益载体的内在驱动力,推进欧洲一体化更符合德国的核心利益。为推进欧洲一体化进程,德国甚至不惜牺牲部分利益与几乎是世仇的法国携手合作,与之形成超越一般盟友的关系。法国在欧洲扮演政治文化角色,德国则成为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发动机。
在德国强力推动下,分裂的欧洲在50年生长出统一的欧盟。目前欧盟包含 27 个成员国,涵盖欧洲大部分地区的主要经济体,以整体参与国际经济活动。德国虽然牺牲了局部经济利益,却推动实现整体政治诉求,成为欧盟最大的受益国。在政治联合上,欧洲一体化将德国式的议会机制和联邦制移植进欧盟,增强了德国在欧洲的影响力和国际地位。德国外长菲舍尔提出,欧盟的终极状态不应是一个国家联盟,而应是一个全面议会化的欧洲联邦。然而欧洲政治一体化之路并不顺利。近年来,由于各国政治理念的差异、经济利益的分歧、区位竞争与权力的摩擦,加之大量难民涌入、老龄化问题、英国脱欧等等,欧盟内部的矛盾分歧变大,一体化之路举步维艰,德国也是有心无力。
欧债危机爆发揭示在经济一体化中统一货币政策和分散财政政策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从财政政策来看,欧债危机期间,德国作为欧元区核心国家,不仅要自救更要救他,防止欧债危机从PIIGS五国蔓延至其他国家。从货币政策来看,尤其是最近几年欧央行采取了欧版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甚至不惜以负利率来刺激经济增长,这些救市举措在一定程度上透支了德国经济,德国经济已显疲态。德国急需要发掘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拓展新的增长空间。
共建“一带一路”推进欧亚互联互通
习近平总书记2014 年访问德国,决定将中德关系提升为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中德双方发表了中德合作行动纲要。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分别访德,2019年9月默克尔总理完成任内第12次访华。通过高层交往与政策沟通互信,中德关系不断深化和提升。
反对贸易保护有共识。德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很高,2009年欧债危机之前,德国取代美国成为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长期以来,德国坚定地支持多边贸易,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特朗普上台后,美国先后退出欧美跨大西洋贸易和投资伙伴协定、气候变化协议和伊核协议,德美关系遭受重大波折。德国希望欧美自由贸易而特朗普则为贸易保护主义开道,两国贸易态度大相径庭。美国对欧盟发起贸易战,甚至不惜在G7峰会上与德国反目,突显德国坚持多边贸易、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的立场。中国作为制造大国,始终倡导自由贸易和多边贸易,推进经济全球化与欧亚经济一体化,在经济与外交上中德两国共同利益诉求众多,务实合作前景广阔。这不仅有利于两国利益和人民福祉,而且有助于推进完善全球经济治理,稳定世界经济,防控金融风险。
经济贸易往来密切。欧盟是中国第一大贸易合作伙伴,德国是欧洲最大经济体。德国连续43年保持中国在欧洲最大贸易伙伴的地位。中国是德国最大进口来源国,也是德国第三大出口目的国。2018年中德贸易总额达1993亿欧元,中国连续三年成为德国最大贸易伙伴。2018年中国从德国进口1062亿欧元,对德国出口931亿欧元。贸易逆差130亿欧元,逆差连续三年减少。从双边贸易结构来看,中德经济互补性强。德国对华出口主要是汽车及零部件、机械设备等,中国对德出口主要是电子产品与纺织品等。中德两国政治经济合作日益密切。2018年德国企业对华实际投资增长140%。截至2018年,德国来华投资企业超过5000家,项目近万个,投资近800亿欧元。截至2017年,中国对德国投资121.6亿欧元,以并购为主,集中在机械制造、汽车部件、信息技术、电子设备、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领域。
欧亚互联互通有深意。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正是中德两国的共同愿望。以德国为代表的欧盟提出的欧亚互联互通,致力于在数字领域和基建领域等加强欧亚建设,这与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从基础建设和互联互通领域推进各国共同发展共同繁荣有内在的一致性。加强中欧之间的基建、贸易、金融的互联互通,正是促进中德共建“一带一路”和欧亚互联互通战略对接的根本目的。在创新合作上,中德双方2018年共同签署了《关于自动网联驾驶领域合作的联合意向声明》,包括推动国际统一标准的制定及应用、促进两国企业在智能网联汽车及基础设施数据共享、健全智能网联汽车法律法规等内容,共同推动两国智能网联汽车发展。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中德共同打造中欧班列,而且德国的陆海联运无缝连接经验能与中国共享。在产业合作方面,中德两国在汽车、机械、电子、医药等领域有着良好合作关系,德国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深度对接合作,可共同打造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在贸易畅通方面,中德都是多边主义的坚定维护者,共同致力于推进多边贸易。在金融合作方面,中德双方都致力于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严肃财政金融纪律而非盲目追求金融扩张,持续加强中德银行合作与金融监管合作,有助于防控债务和金融风险。在人文交流方面,加强科教文卫各领域的人文合作,尤其是教育和科技合作,发挥优长,互利互补,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必将有效促进社会经济快速增长。
中德合作的意义已超越双边范畴。不仅可以实现双边互利共赢,还可以引领中欧合作,推动“一带一路”与欧亚互联互通对接合作,有助于共同推进全球治理,维护多边主义,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加快WTO改革,推动在二十国集团下协调合作,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为世界注入更多稳定因素。德国作为欧盟的火车头,中德合作有助于推进欧洲稳定与中欧关系深入发展。中国经济正在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增长,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过程中,加强中德合作不仅有助于加强中欧合作与互联互通建设,还有助于增强世界经济增长动力,完善全球治理体系。中德双方已经建立起包括中德两国政府磋商在内的70多个不同层级的对话合作机制,这为中德合作建立了良好的政治基础。德国制造与中国制造的紧密合作,不仅将拓展中德两国的经济增长空间,也将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奠定基础和提供机会。
作者:刘英,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
本文发表于《前线》杂志2019年第11期,原标题《我们应当怎样看德国》
责任编辑:梁齐勇
版式:邝岩
监制:李爱玲
图片来源于新华社、网络
转载请注明微信公众号:前线理论圈(id:qianxiantheory)
点击图片下载前线客户端
或在应用商店搜索【前线杂志】
◆ ◆ ◆ ◆ ◆
更多精彩内容,点击链接阅读
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